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园地 >> 社团风采

当青春遇见红楼 ——合肥四中惊梦戏剧社《红楼梦远·海棠诗韵》荣获市艺术节三等奖
发布时间:2025-10-24 丨 文章作者:许璐琳 丨 阅读次数:159

    近日,从合肥市中小学艺术节展演的舞台上传来捷报,合肥四中惊梦戏剧社精心创排的原创剧目《红楼梦远·海棠诗韵》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学戏剧类三等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同学们艺术才华与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合肥四中“唯阅读、艺术与运动不可辜负”的青春誓言的一次生动践行,是一场由当代青年向古典文学巅峰发起的深情致敬。

    缘起:于书香墨海中,寻一场“海棠旧梦”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如何让这部巨著在青少年中“活”起来?如何让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与当代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这成为了惊梦戏剧社指导老师和社员们共同思考的课题。

    经过多次探讨与碰撞,社团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海棠诗社”这一经典桥段上。“我们不想简单地复述宝黛钗的爱情故事,而是希望捕捉《红楼梦》中更具普遍性的青春与诗意。”戏剧社指导老师如是说。于是《红楼梦远·海棠诗韵》的创作构想应运而生。剧目旨在剥离故事的沉重外壳,聚焦于大观园儿女们结社作诗、畅咏性灵的纯真时刻,展现他们对美、对友情、对生命的赤诚热爱。

    淬炼:从案头到舞台,一场青春的“修行”

    从一本厚重的原著到一出半小时左右的舞台剧,其间的艰辛远超想象。创排过程,无异于一场全方位的青春修行。

    文本深耕与角色共情。 社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研读《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等相关章节。他们不再是被动阅读的读者,而是主动的“解构者”与“重构者”。编剧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将散文式的叙述转化为戏剧性的台词与动作;演员们则通过写人物小传、模拟对话等方式,试图走进林黛玉的孤高清逸、薛宝钗的端庄稳重、贾宝玉的率真叛逆……

    舞台呈现的精雕细琢。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营造出大观园的诗意空间?舞美组的同学们化身“能工巧匠”,用泡沫板、宣纸和灯光,幻化出亭台水榭的写意景观;服装组的同学则考究资料,力求在妆容服饰上贴近人物气质。排练厅里,一个台步、一个眼神、一句念白,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从最初的生涩拘谨,到后期的收放自如,汗水与泪水交织,记录下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绽放:舞台之上,梦回红楼诗韵悠长

    聚光灯亮起,大幕徐徐拉开。《红楼梦远·海棠诗韵》将观众瞬间带入那个秋高气爽、菊黄蟹肥的时节。舞台上,海棠盛开(虚拟),众钗云集,宝玉穿梭其间。黛玉的《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被吟诵得婉转动人;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则演绎得大气从容。演员们不仅演出了人物形貌,更抓住了其风骨神韵,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完美融合。

    剧目并未止步于还原,更在结尾处巧妙地融入现代视角。当诗社兴尽人散,一位当代四中学子手捧《红楼梦》缓缓走上舞台,与穿越时空的宝玉、黛玉展开一场关于青春、理想与永恒的对话。这一跨越时空的设计,点明了“红楼虽远,诗韵长存”的主题,寓意着经典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依然能照亮当代青年的心灵世界,引发全场观众的深深共鸣。

    回响:奖项之外,收获的是成长与文化的传承

    合肥四中始终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惊梦戏剧社此次的成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经典文学的教育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可以通过戏剧这类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与气质。《红楼梦远·海棠诗韵》的帷幕虽已落下,但余音绕梁。这场由合肥四中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青春大戏,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更是一粒文化的种子。它播撒在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的心田,让我们坚信,经典的魅力历久弥新,青春的力量不可限量。在合肥四中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关于阅读、艺术与成长的精彩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