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园地 >> 社团风采

巧手承古韵,匠心织秋光——四时耘梦社第三课:麦秆编笼,点亮劳动智慧
发布时间:2025-10-21 丨 文章作者:杨梅 丨 阅读次数:485

    秋雨润泽,时序更新。2025年10月15日下午,一场不期而至的秋雨,合肥四中四时耘梦社将课程从户外的土地悄然引入四方馆六楼弥漫着麦草清香的教室。原定的耕作计划虽暂缓,但一场以“麦秸秆编织蝈蝈笼”为主题的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却为社员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农耕智慧与静谧匠心的劳动教育之窗。

    活动伊始,指导老师将一枚精巧别致的麦秆蝈蝈笼置于案上,金黄的色泽与精巧的造型瞬间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老师从笼子的田园趣用娓娓道来,逐步揭示其核心材料——麦秸秆所蕴含的悠久历史与生命韧性。同学们聆听得入神,方知这看似平凡的农作物残秆,在古代实为天然的“环保吸管”,是劳动人民顺应自然、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的缩影。老师特别指出麦秆两端韧性有异,白色一端柔软,黄色一端坚韧,故而连接时必须遵循“白入黄”的巧思原则,方能环环相扣,结构牢韧。此外,干燥麦秆易折,需以清水浸润,恢复其柔韧之姿——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准备,却让同学们真切体悟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训诫。

 

    随着材料特性的讲解落幕,活动进入指尖飞舞的实践环节。老师逐步演示从打底、立架到收口、提梁的完整流程,同学们凝神观摩,随后纷纷执起麦秆动手尝试。初始阶段,手法不免生涩,麦秆在指尖略显顽皮,但在老师的耐心点拨与同学间的默契互助下,一缕缕麦秆逐渐顺从人意,编织出笼身的雏形。教室里唯有麦秆相互摩擦的沙沙声轻响,如秋日私语,映衬着张张专注而宁静的面庞。这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对耐心与细心的淬炼,是对传统匠人精神的沉浸式体悟。

    课程的高潮随着成品的陆续完成而到来。每位同学都成功编织出独具个人风格的蝈蝈笼。而更令人惊喜的创意紧随其后——同学们将小巧的LED彩灯轻轻置入笼中。当开关开启,温暖的光芒瞬间从麦秆的缝隙间流泻而出,为古朴的手工艺品披上一层梦幻朦胧的现代纱衣。这一刻,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完美交融,古老的蝈蝈笼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照亮了劳动智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本次课程是四时耘梦社继首次“挥汗开荒”后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它生动展现了劳动教育不拘一格的多元面貌:既可以是体力的锤炼,也可以是智慧的静修与文化的传承。社团通过灵活调整教学形式,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传统编织技艺,更深刻理解了劳动中蕴含的适应、巧思与创新精神。未来,四时耘梦社将继续探索劳动育人的丰富路径,引导学生在躬行实践中收获成长,在传承创新中播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