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后勤保障 >> 平安校园

合肥四中:精耕“最后一公里” 答好城市精细化建设的“校园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8 丨 文章作者:李一凡 丨 阅读次数:509

城市精细化建设的宏大叙事,往往始于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微观细节。在合肥,一条从地铁站通往合肥市第四中学校园的短短一公里路,近期因一场由学校主动发起、多方响应的“暖心变革”,成为观察这座城市治理精度与温度的生动窗口。合肥四中以此为题,不仅成功破解了困扰学生已久的通勤难题,更以主动担当的姿态,演绎了教育单元在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价值,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校园答卷”。

直面痛点:从“民生小事”到“治理课题”
随着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地铁已成为合肥四中众多学子上学放学的首选方式。然而,地铁站到校门口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了实际通勤中的“痛点一段”。特别是晚上放学结束后,这段路程的安全性、便捷性问题,牵动着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心,也成为学校管理层高度关注的“心头大事”。
“城市精细化建设,要求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大概可以’,而必须追求‘怎样更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的高度进行谋划,决心以校园的“小切口”,推动实现城市服务的“大提升”。

主动破题:学校担当“核心引擎”,凝聚多方合力
破题的关键在于凝聚合力。合肥四中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社会联结功能,主动扮演了“首席协调员”的角色。
精准调研,夯实决策基础。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总务处、保卫科、团委、年级部共同参与的专项工作组。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教师实地踏勘等多种形式,精准掌握了不同年级学生的离校时间、主流出行方式、具体需求与顾虑。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后续制定科学、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奔走,搭建协作平台。 带着精心拟定的初步方案,学校主动叩开了多家单位的大门。与迎淮社区、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地铁5号线义城站、合肥公交集团的磋商,聚焦于运营时间、频次、站点设置的“精准匹配”,最终成功开通了在晚间放学后高峰期专线循环的“潮汐式”接驳巴士,实现了“出地铁、上公交、到校门”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与辖区派出所、街道社区联动,推动加强了该路段的照明设施建设、志愿者维序和治安巡逻密度,共同织就了一张“平安守护网”。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素养,是项目得以快速推进的关键。”一位参与协调的公交集团负责人评价道,“他们不仅是提出需求,更是带来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案,这种主动作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育人无声:从“通路”到“育人”的深化延伸
    合肥四中并未将此举仅仅视为一项便民服务工程,更将其视作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和劳动教育实践课。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学生阐释“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背后所蕴含的城市治理理念、协作精神和规则意识。学生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个人行为与城市形象、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自觉成为文明出行、爱护环境的践行者和宣传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实现了“通路”与“育人”的双重收获。

合肥四中破解“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超越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范畴,为城市精细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校园样本”。它生动表明,精细化建设并非仅是政府的“顶层设计”或部门的“单向任务”,它更需要像学校这样遍布城市的基层单元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当好发现问题、反馈需求、参与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活力细胞”。当每一个单位、每一位市民都能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城市精细化建设就将拥有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合肥四中的这份“答卷”,正激励着更多社会力量思考:如何在自身领域精耕细作,共同绘制合肥更加美好的城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