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级部风采 >> 25级

合肥四中“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大思政课激荡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30 丨 文章作者:李修月 丨 阅读次数:120

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汇,悲愤与荣光在课堂中激荡。近日,合肥四中政治组在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处的统筹指导下,精心策划了一堂别开生面、意蕴深长的思政特色公开课,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线,高一年级方昌乐老师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校党委书记熊荣领与学子们共同参与,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在时代的召唤下砥砺前行。

 

第一篇章:悲与愤——画笔下的民族记忆

 

课程在肃穆的氛围中拉开序幕。学生们展示了课前精心手绘的历史画作,一幅黑白与血色交织的画面,诉说着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当“八女投江”的故事通过画作和学生的深情讲述重现时,冷云等八位抗联女战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震撼了全场。画笔不仅是工具,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抽象的史实化为具体可感的民族记忆,激发了在场师生对侵略战争的悲愤之情与对英雄先烈的无限崇敬。

 

第二篇章:勇与韧——思辨中的价值抉择

 

从历史的悲怆中走出,课堂进入第二篇章“勇与韧”。方昌乐巧妙设计,针对“八女投江”的事迹抛出思辨性议题:“八女的选择是‘超越了生命至上’还是‘坚持了生命至上’?”学子们分组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同学认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八位巾帼毅然选择牺牲小我,其精神境界已然超越了对个体生命的守护,是对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最高诠释;亦有同学提出,她们正是用最决绝的方式捍卫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捍卫了千千万万同胞的生命权,是以牺牲实现了对生命至上原则的终极坚守。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理性的思考深化了学生对生命价值、个人与集体、牺牲与奉献的理解,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不盲从、善思考的精神风貌,将思政教育的“道理”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

 

第三篇章:义与同——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第三篇章“义与同”,将课堂氛围推向深情与感动。一段与“水塔战士”张欣的“穿越时空的对话”视频,让一位年轻战士对和平的渴望、对新中国的憧憬直击人心。“我想看看新中国的模样”——这声跨越历史的询问,引发了学子们的强烈共鸣。深受触动的学生们,纷纷提笔在手写卡片上,向革命先辈“汇报”新中国的辉煌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高铁飞驰到北斗组网……一字一句,满是自豪。更令人动容的是,学子们郑重写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承诺与担当:“请您放心,强国有我!”“我将努力学习,未来致力于科技创新,建设更强大的祖国!”这场特殊的“对话”,是一次深刻的责任教育与使命传承,让“义”的精神与“同”的目标在青年心中牢牢扎根。

 

第四篇章:荣与思——展望未来的强国之志

 

课程的第四篇章“荣与思”,以磅礴之势收束。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式上重要讲话的视频画面呈现,庄严的宣告、铿锵的话语,点燃了全场师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历史的屈辱已被洗刷,未来的蓝图正在绘就。这堂思政课不仅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激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阔征程。

 

课程最后,合肥四中党委书记熊荣领深情寄语四中青年学子。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点滴开始,从每一节课开始。熊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他勉励学子既要读好“有字之书”,也要关注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要涵养‘见己’的清醒,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要拥有‘见人’的温暖,学会合作,关爱他人;更要树立‘见天下’的格局,将个人发展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宏大背景中,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熊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立意高远,既紧扣课堂环节,又升华了课程主题,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现场掌声雷动,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力量。

本次“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主题政治大课,是合肥四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性,成功地将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植入学生心田,真正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劲的思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