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级部风采 >> 24级

寻根红色记忆 探秘徽州文化 ——合肥市第四中学2416班开展徽州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30 丨 文章作者:谢松 丨 阅读次数:528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深化"五育并举"育人理念,2025年4月23日至25日,合肥市第四中学高一年级300余名师生奔赴皖南徽州地区,开展为期三天的"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文化基因"主题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红色教育基地、体验非遗技艺、考察传统村落等多元化形式,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实践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

首日:红色基因薪火传 千年匠心守文明

上午7时,研学队伍迎着朝阳启程。经过四小时车程,首站抵达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广场,学生们列队肃立,向高耸的纪念碑深深鞠躬。"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的巨幅浮雕前,讲解员动情讲述着1941年那场震惊中外的悲壮历史。我班谷子尚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道:"当看到烈士名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时,突然明白课本上'新四军精神'的重量。"

接着,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则将红色教育推向纵深。在军部大会堂旧址,褪色的木质长凳仍保持着当年的排列方式,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使用过的煤油灯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讲解员老师现场授课:"这些文物让我们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叶挺将军'血染着我们的姓名'的呐喊至今振聋发聩。"

当现代科技遇上传统技艺,在红星宣纸文化园展开的深度体验令学子们耳目一新。透过玻璃幕墙,108道工序的"古法宣纸制作流水线"完整呈现,捞纸师傅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宛如艺术表演。实践环节中,老师傅们手把手教授"三丈三"巨幅宣纸制作技巧,尽管学生们制作的纸张厚薄不均,但亲手揭起湿润纸页时的兴奋溢于言表。"原来每张宣纸都凝结着匠人们'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坚守。"程泰然同学感慨道。

夜幕降临时,中华土地上燃起熊熊篝火。学生们围坐成圈,先观看云南少数民族精彩的表演,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才艺比拼,欢呼声音乐声声声入耳,响彻山谷,经典游戏与现代歌舞交替上演,跳跃的火光映照着青春脸庞,也在集体协作中悄然凝聚着团队精神。

次日:老街烟火品古今 唐模水口悟天人

第二日的研学聚焦徽州文化生态。屯溪老街氤氲着毛豆腐的独特香气,学生们穿行在明代马头墙与清代石板路构筑的立体史书中。在"三百砚斋"里,歙砚雕刻大师现场演示"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刀尖游走处,云雾缭绕的黄山奇景在砚台上渐次浮现。"这些纹理不是雕刻,而是顺着天然石纹创作。"非遗传承人的解说让韩天恩和我频频点头。

在糕饼博物馆的实践课堂,面点师傅揭秘黄山烧饼"三层起酥,十八道褶"的制作秘诀。戴上厨师帽的学子们揉面、包馅、压模,虽然成品大小不一,但出炉时梅干菜与猪油交融的香气引发阵阵欢呼。"自己做的烧饼特别香!"王钵同学将劳动成果细心包装,"要带回家给爸妈尝尝徽州味道。"

下午的唐模古村则将徽州智慧具象化。沿着"水街"漫步,学生们发现精妙的水系设计:绕户清泉既满足生活所需,又构成天然消防系统。在"同胞翰林"牌坊下,老师详解徽州村落"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雨天滴入小西湖,倒映着孝子之心,浸润心田一世,芬芳世间一程。

第三日:水墨宏村觅诗韵 知行合一启新程

收官之日选在世界文化遗产宏村。晨曦中的南湖倒映着青瓦白墙,河边写生小组支起画架,用画笔捕捉"中国画里乡村"的神韵。导游指着月沼边的徽派民居解释:"你们看这些高耸的马头墙,既是防火隔离带,又暗含'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

在承志堂"三雕"艺术前,学生们举着放大镜细察门楼上的砖雕戏文人物,发现不足方寸的空间里竟雕刻出完整《郭子仪拜寿》场景。高晋宇惊叹:"徽州人把'诗礼传家'的祖训都刻进了建筑基因里。"

汪氏宗祠,三十六根银杏木柱撑起百年风雨。轻叩覆盆式柱础,空灵回响惊起梁间燕雀。"每根木柱耗银三十两,需三年水运而来。"学生们仰望冬瓜梁上繁复的斗拱,惊叹于"柱不出廊,雨不湿鞋"的精妙布局。寝殿百子图木雕间,持棋童子眼角的木纹痣暗藏匠人家族密码,让冰冷建筑流淌出血脉温情。

碧山书局,明代祠堂的雕花门廊与钢木书架碰撞出时空褶皱。学生在文昌阁改造成的咖啡区,就着天井漏下的阳光书写研学笔记。当发现《陶庵梦忆》旁陈列着村民口述史《碧山纪事》时,激动不已:"这才是活着的文化传承!"暮色渐浓,油灯次第亮起,书局化作漂浮在稻田中的知识方舟,载着少年们驶向归程。

三天行程,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继续。当大巴驶离徽州地界时,很多学生仍在整理满载笔记的研学手册。这场融合红色教育、文化传承、劳动实践的立体化研学,正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让成长在天地间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