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先锋 >> 群团工作

心怀热爱,不为繁华易匠心 ——记“合肥市金牌职工”杜兴国老师
发布时间:2024-12-04 丨 文章作者:合肥四中工会 丨 阅读次数:993

        杜兴国老师默默耕耘讲坛36载,乡村13年,城镇17年,省城6年,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兼任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变化的是地点和身份,而一直未变的是他的教育初心。脚下有路,手中有法,心中有爱,甘于三尺讲台,乐于四方教室,成就了万千学子的成人、成才之梦。近日,杜兴国老师被评定为合肥市 2023 年度职工创新竞赛优胜选手“合肥市金牌职工”。

 

        一、潜心教学,专业的能手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杜兴国老师以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注重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融会贯通,并纳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地学习,让他有了“突破”的底气。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写下水作文,写教后反思,写教学随笔,写教学论文。文字让他曾经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其中中文核心6篇;编著《高中作文指导范本》等3部;主持或参研的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

        安徽省特级教师、滁州市名教师、滁州市模范教师、滁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滁州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市创新领军人才、合肥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二、躬耕笃行,创新的人才

        教职工技术创新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活力之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主动适应教学方式变革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重大使命。

        杜兴国老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将读与写结合,关注学生创意表达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写作活动;同时借助名师工作室统筹校内、校际、社会资源,在高中阶段开展创意写作教学实践,强化学生表达交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五年来,项目组成员结合一线教学经验,钻研课标,立足课堂,打通生活与语文的界限,针对学生“不会写”“不想写”“写不好”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完整的高中创意写作教学模式。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征文活动,如“语文报杯”“世界华人作文大赛”“ 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叶圣陶杯”“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合肥市读一本好书”等征文活动,成绩斐然,5年来共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共11人次,省级奖项120人次,市级奖项246人次,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为高校输送人才,发挥“人才泵”作用。

        三、默默耕耘,师德的楷模

        从滁州师范毕业的那一刻起,杜兴国始终铭记他的文选老师张平三在毕业纪念册上的一句留言:当老师,首先要爱你的学生。因此,无论是在村级小学任教,还是在省城师范高中工作,他都时时刻刻践行者张老师简单而又深刻的话语。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为他们成长竭尽心力,全身心、满负荷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始终能为学生悦纳、为学生欢迎而自豪;从严律己,积极做好份内外的每一件工作,不讲价,不拖拉,无怨无悔;始终用向上的人生理想去教育学生,传递正能量,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忘他努力,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同事的眼中,杜老师就是属于课堂,属于学生的。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一站到讲台上,一面对学生,就激情澎湃,妙语连珠,睿思迭出,活力四射。因为热爱,杜老师教学似乎从不知疲倦。他的心里装着学生,眼中聚焦着课堂。他认为:“教育就是爱,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没有水的池塘一样干枯,缺乏活力。”正是因为有着满腔的爱生之情,他享受三尺讲台,并在桃李的灿烂笑脸中收获甜蜜的快乐。

        四、实而能慧,教师的引路人

        作为合肥市金牌职工、合肥市领军人才、合肥市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他还承担着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他和他的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索,凝练了以思考、思维、思想为核心的“三思”教学主张,并引领团队不断成长。工作室成员梁艳老师获2019年“安徽省优秀教师”、何飞老师获2019年“教育艺术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孙白云和曹静老师2019年获得第21届“语文报杯”写作指导特等奖;2020年7月,辅导的裴启超、梁艳老师双双获得合肥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22年8月,辅导孙白云、张春梅老师“精品课”获得省级奖。2020年3月,江淮晨报报道杜兴国老师抗疫期间“停课不停学”的事迹;2020年5月,合肥市教育频道在“庐师风采”专题报道了杜兴国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2021年5月,安徽教育科研杂志专题推介了杜兴国及其领衔的教育工作室。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坚守讲坛卅载,撑起教育一片天。以爱为舟,成一名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思为线,做一名且教且虑的创新者。他用无言的行动和默默的奉献,诠释了基础教育人的情怀和力量。